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海潮 唐 · 卢肇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八
夫潮之生。因乎日也。其盈其虚。系乎月也。古君子所未究之。将为之辞。犹惮人有所未通者。故先序以尽之。肇始窥尧典。见历象日月以定四时。乃知圣人之心。盖行乎浑天矣。浑天之法著。阴阳之运不差。阴阳之运不差。万物之理皆得。万物之理皆得。其海潮之出入。欲不尽著。将安适乎。近代言潮者。皆验其及时而绝。过朔乃兴。月弦乃小嬴。月望乃大至。以为水为阴类。牵于月而高下随之也。遂为涛志。定其朝夕。以为万古之式。莫之逾也。殊不知月之与海同物也。物之同。能相激乎。易曰。天地暌而其事同也。男女暌而其志通也。夫物之形相暌。而后震动焉。生植焉。譬犹烹饪。置水盈鼎。而不爨之。欲望膳羞之熟。成五味之美。其可得乎。潮亦然也。天之行健。昼夜复焉。日傅于天。天右旋入海。而日随之。日之至也。水其可以附之乎。故因其灼激而退焉。退于彼。盈于此。则潮之往来。不足怪也。其小大之期。则制之于月。大小不常。必有迟有速。故盈亏之势。与月同体。何以然。日月合朔之际。则潮殆微绝。以其至阴之物。迩于至阳。是以阳之威不得肆焉。阴之辉不得明焉。阴阳敌。故无进无退。无进无退。乃适平焉。是以月之与潮。皆隐乎晦。此潮生之实验也。其朒其朓。则潮亦随之。乃知日激水而潮生。月离日而潮大。斯不刊之理也。古之人或以日如平地执烛。远则不见。何甚谬乎。夫日之入海。其必然之理乎。且自朔之后。月入不尽。昼常见焉。以至于望。自望之后。月出不尽。昼常见焉。以至于晦。见于昼者。未尝有光。必待日入于海。隔以映之。受光多少。随日远近。近则光少。远则光多。至近则甚亏。至远则大满。此理又足證夫日至于海。水退于潮。尤较然也。肇适得其旨。以潮之理。未始著于经籍间。以类言之。犹乾坤立。则易行乎其中。易行乎其中。则物有象焉。物有象而后有辞。此圣人之教也。肇观乎日月之运。乃识海潮之道。识海潮之道。亦欲推潮之象。得其象亦欲为之辞。非敢衒于学者。盖欲请示千万祀。知圣代有苦心之士如肇者焉。赋曰。
开圆灵于混沌。包四极以永贞
赩至阳之元精。作寒暑与晦明。
截穹崇以高步。涉浩漾而下征。
回龟鸟于两至。曾不愆乎度程。
其出也。天光来而气曙。
其入也。海水退而潮生。
何古人之守惑。谓兹涛之不测。
安有夫虞泉之乡。沃焦之域。
栖悲谷以成暝。浴濛汜而改色。
巨䲡隐见以作规。介人呼吸而为式。
阳侯玩威于鬼工。伍胥泄怒乎忠力。
是以纳人于聋昧。遗羞乎后代。
曾未知海潮之生兮自日。而太阴裁其小大也。
今将考之以不惑之理。著之于不刊之辞。
陈其本则昼夜之运可见其影响。言其徵则朔望之候不爽乎毫。
岂不谓乎有耳目之疾。而㸌将判乎神医者也。
粤若太极。分阴分阳。
阳为日。故节之以分至启闭。
阴为水。故霏之以雨露雪霜。
虽至赜而可见。虽至大而可量。
岂谓居其中而不察乎渺漠。亡其外而不考其茫洋者哉。
故水者阴之母。日者阳之祖。
阳不下而昏晓之望不得成。阴不升而云雨之施不得睹。
因上下之交泰。识洪涛之所鼓。
胡为乎历象取其枝叶而迷其本根也。策其涓滴而丧其泉源也。
于是欲抉其所迷而论之。采其所长而存之。
光乎廓乎。汨磅礡乎。
差瀴溟之无际。曷鸿濛而可以尽度乎。
乃知夫言潮之初。心游六虚。
索蜿蜒乎乾龙。驾轇轕乎坤舆。
知六合之外。洪波无所泄。
识四海之内。至精有所储。
不然。何以使百川赴之而不溢。
万古揆之而靡馀也。是乃察乎涛之所由生也。
骇乎哉。彼其为广也。
视之而荡荡矣。彼其为壮也。
欱乎其沆沆矣。其增其嬴。
其难为状矣。当夫巨浸所稽。
视无巅倪。汹涌澒洞。
穷东极西。浮厚地也体定。
半圆天而势齐。谓无物可以激其至大。
故有识而皆迷。及其碧落右转。
阳精西入。抗雄威之独燥。
却众柔之繁湿。高浪瀑以旁飞。
骇水汹而外集。霏细碎以雾散。
屹奔腾以山立。巨泡邱浮而迭起。
飞沬电烻以惊急。且其日之为体也。
若炽坚金。圆径千里。
土石去之。稍迩而必焚。
鱼龙就之。虽远而皆靡。
何海水之能逼。而不澎濞沸渭以四起。
故其所以凌铄。其所以薄激者。
莫不魄落焯烁。如爨巨镬。
赩兮不可探乎蓅蓅之内。呀焉若天地之有龈腭
其始也。漏光迸射。
虹截宇县。拂长庚而尚隐。
带馀霞而未殄。其渐没豿兮。
后羿之时。平林载驰。
驱貙虎与兕象。慑千熊及万罴。
呀偃蹇而矍铄。忽划砾而𪙉𪘲。
其少进也。若兆人缤纷。
填城溢郭。蹄相蹂蹙。
毂相摩错。閧闉澶漫。
凌彊侮弱。倏皇舆之前跸。
孰不奔走而挥霍。及其势之将极也。
涾兮若牧野之师。昆阳之众。
定足不得。骇然来奔。
腾千压万。蹴搏沸乱。
雄棱后阏。懦势前判。
慑仁兵而自僵。倏谷呀而巘断。
此者皆海涛遇日之形。闻者可以识其畔岸也。
赋未毕。有知元先生讽之曰。
斯义也。古人未言。
吾将挥乎文墨之场。以贻永久。
为天下称扬。爰有博闻之士。
骇潮之义。始盱衡而抵掌。
俄䫴齘而愕眙。揽衣下席。
蹈足掀臂。将欲致诘。
领画天地。久之而乃谓先生曰。
伊潮之源。先贤未言。
枚乘循涯而止记其极。木华指近而未考其垠。
焉有末学后尘。遽荒唐而敢论。
先生矍然而疑。乃因其后。
推车捧席。执腒伺颜。
言之少间。请见徵之所如。
客乃曰。人所不知而不言。
不谓之讷。人所未识而不道。
不谓之愚。彼亦何敢擅谈天之美。
斡究地之羭。指溢漭之难悟。
欲蛊听于偫儒。今将尽索乎彼潮之至理。
何得与日月而相符。且大章所步。
东西有极。容成叩元。
阴阳巳测。阳秀受乎江政。
元冥佐乎水德。莫不穷海运。
稽日域。及周公之为政也。
则土圭致晷。周髀作则。
裨灶穷情乎天象。子云赞数于幽默。
张衡考动以铸仪。淳风述时而建式。
彼皆凝神于经纬之间。极思乎圆方之壸。
胡不立一辞于兹潮。以明乎系日之根本也。
先生苟奇之。胡不思之。
先生将宝之。胡不考之。
苟由日升。当若准若绳。
何春夏差小。而秋冬勃兴。
其逾朔也当少进。何遽激而斗增。
其过望也当少退。何积日而冯陵。
昼何常微。夜何常大。
钱塘汹然以独起。殊百川之进退。
仲秋忽尔而自兴。异三时之霶霈。
日之赫焉。犹火之烈。
火至水中。其威乃绝。
入洪溟以深渍。何日光而不灭。
潮之往来。既云因日。
日惟一沉。潮何再出。
万流之多。匪江匪河。
发自畎浍。往成天波。
终古不极。盍沉四国。
何成彼潮。而小大一式。
为潮之外。水归何域。
又云水实浮地。在海之心。
日潜其下。而逢彼太阴
且其土厚石重。山峻川深。
投块置水。靡有不沉。
岂同其芥叶。而泛以蹄涔。
繄坱圠之至大。何水力之能任。
吾闻之。天地噫气。
有吸有呼。昼夜成候。
潮乃不踰。岂由日月之所运。
作誇诞以相诬者哉。先生阅赋之初。
深通厥旨。及闻客论。
䜣然启齿。于是谓客徐坐。
善听厥辞。盖闻南越无颁冰之礼。
人有市璞之嗤。常桎梏于独见。
终沉溺于偫疑。既别白而不悟。
爰提耳而告之。然事有至理。
无争无胜。犹权衡之在悬。
审锱铢而必应。稽海潮之奥旨。
谅余心之足證。当为子穷幽而洞冥。
岂止于揆物而称哉。夫日北而燠。
阳生于复。离南斗而景长。
中都而夜促。当是时也。
蒸川源。润归草木。
既作云而泄雨。乃襄陵而溢谷。
鱼龙发坼于胎卵。鸟兽含滋于孕育。
且水生之数一。而得土之数六。
不测者虽能作于溟渤。苟穷之当无羡于升掬。
其散也为万物之腴。其聚也归四海之腹。
归则视之而有馀。散则察之而不足。
春夏当气散之时。故潮差而小也。
及其日南而凉。阴生于姤。
退东井而延夕。远神州而减昼。
当是时也。草木辞荣。
风霜入候。水泉闭而土涸。
滋液归而下凑。瘁万物以如燖。
运大泽而若漏。缩于此者盈于彼。
信吾理之非谬。秋冬当气聚之时。
故潮差而大也。两曜之形。
大小唯敌。既当朔以制威。
阳虽盛而难迫。其离若争。
其合如击。始交绥而并斗。
终摩垒而先释。日沮其雄。
水凝其液。既冒威于一朝。
信畜怒乎再夕。且潮之所恃者月。
所畏者日。月违日以渐遥。
水畏威而乃溢。亦犹偫后纳职
来造王门。获命以出。
望宁而奔。引百寮而尽退。
何一迹之敢存。此潮象之所以逾朔二日而斗增也。
黄道所遵。遐迩巳均。
肆极阳而不碍。故积水而皆振。
自朔而退。退为顺式。
自望而进。进为干德。
伊坎精之既全。将就晦而见逼。
势由望而积壮。故信宿而乃极。
此潮之所以后望二日而方盛也。自晓至昏。
潮终复始。阳光一潜。
水复迸起。复来中州
逾八万里。其势涵澹。
无物能弭。分昼于戌。
作夜于子。子之前日下而阴滋。
子之后日上而阳随。滋于阴者。
故铄之于水而不能甚振。随于阳者。
故迫之为潮而莫肯少衰。此潮之所以夜大而昼稍微也。
尝信彼东游。亦闻其揆。
赋之者究物理。尽人谋。
水无远而不识。地无大而不搜。
观古者立名而可验。何天之造物而难筹。
且浙者折也。盖取其潮出海屈折而倒流也。
夫其地形也。则右蟠吴而大江覃其腹。
左挟越而巨泽灌其喉。独兹水也。
夹偫山而远入。射一带而中投。
夫潮以平来。百川皆就。
浙入既深。激而为斗。
此一览而可知。又何索于详究。
偫阴既归。水与天违。
当宵分之际。避至烈之辉。
因圆光之既对。引大海以偫飞。
夫秋之中而阴盛。亦犹春之半而阳肥。
事苟稽于已著。理必辨于犹微。
故涛生于八月之望者。尤岌岌而巍巍也。
万物之中。分日之热。
叩琢钻研。其火乃烈。
吹烟得燄。传薪就爇。
附于坚则难消。焚于槁则易绝。
所依无定。遇水乃灭。
太阳之精。火非其匹。
至威无燄。至精无质。
入四海而水不敢濡。照八纮而物莫能屈。
就之者咸得其光辉。仰之者不知其何物。
其体若是。岂比夫寒灰死炭。
遇湿而同漂汨哉。方舆之下。
阳祖所回。历亥子而右盛。
逾丑寅而左来。右激之远兮远为朝。
左激之远兮远为夕。既因月而大小成。
亦随时而前后隔。此日之所以一沉。
而潮之所以两析也。天地一气也。
阴阳一致也。其虚其盈。
随日之经。界寒暑之二道。
将无差于万龄。故小大可法。
而乾坤永宁也。若夫云者雨者。
风者雾者。为雪为霜者。
为雹为露者。雷之所鼓者。
龙之所赴者。偫生之所赋者。
万物之所附者。彼皆与日而推移。
所以就其衰而成其茂也。然后九围无馀。
而万流为之长辅。谈未竟。
客又剿而言曰。若乃寒暑定而风雨均也。
吾闻之洪范云。豫常燠。
急常寒。狂乃阴雨为沴。
僭则阳气来干。苟日月之躔一定。
又何远于王政之大端。彼有后问。
姑纾前言。夫三才者。
其德之必同。天以阳为主。
地以阴为宗。参二仪之道。
在一人之功。一人行之。
三才皆协。德顺时则雨霁均。
行逾常则凶荒接。僭慢所以犯阳德也。
故暴尪莫之哀。狂急所以犯阴德也。
故离毕为之灾。此则为政之所致。
非可以常度而剸裁也。客曰唯。
其馀如何。复从而解之曰。
惟坤与乾。余常究焉。
清者浮于上。浊者积于渊。
浊以载物为德。清以不极为元。
载物者以积卤负其大。不极者以上规奠其圆。
故知卤不积则其地不能载。元不运则其气无以宣。
夫如是。山岳虽大。
地载之而不知其重。华夷虽广。
卤承之而不知其然也。气之轻者。
其升乃高。故积云如岳
不驻鸿毛。轻而清也。
而物莫能劳。及其干霄势穷。
霏然下坠。随坳壑而虚受。
任畎浍之疏溃。著则重也。
故舟楫可以浮寄。至夫离九天。
堙九地。作重阴之胶固。
自坚冰以驯致。固可以乘鸿溟以自安。
受万有而不圯者也。听兹言。
较兹道。定一阳之所宗。
何众理之难考。且合昏知暮。
而翰音司晨。安有怀五常之美。
预率土之滨。苟无谅乎此旨。
亦何足齿于吾人。子以天地之中。
元气噫哕。为夕为朝。
且登且没。泛辞波而甚雄。
处童蒙而未发。孰观地喙乎深泉之涯。
孰指天吭乎巨海之窟。既无究于兹源。
宁有因其呼吸而腾勃者哉。客谢曰。
辞既已矣。欲入壸奥。
愿申一问。先生幸以所闻教之。
尝居海裔。觌潮之势。
或久往而方来。或合沓而相际。
曷舛互之若斯。今幸指乎所制。
先生撰屦旁眄。亦穷其变。
吾因讯夫墨客。当大索其所见。
彼亦告于余曰。日往月来。
气回天转。其激也大。
则体甚而相疏。其作也小。
则势接而相践。惟体势之可准。
故合沓而有羡。其何怪焉。
客乃跽躯敛色。交袂而辞。
彼圆元方赜。古惑今疑。
叹载籍之不具。恨象数之尚遗。
方尽迷于阃域。非先生亲得于学者。
而孰肯论之。于是乎若卵判雏生。
鼓击声随。雷电至而幽蛰起。
蛟龙升而云雨滋。形开梦去醒至酲离。
既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乃避席而称诗为贺。演知元先生之辞。
辞曰。噫哉古人。
迷潮源兮。刓编齾翰。
曾未言兮。罗虚列怪。
藩垣兮。名儒幽讨。
理可尊兮。高驾日域。
天门兮。潮疑一释。
永立言兮。若和与扁。
袪吾惛兮。昔之论者。
何其繁兮。意摩心揣。
祇为欢兮。阴阳数定。
水长存兮。进退与日。
游混元兮。一升一降兮寒暑成。
下凝浊兮上浮清。随盈任缩兮浮四溟。
釜镉蒸爨兮拟厥形。愿扬此辞兮显为经。
高誇百氏兮贻亿龄。先生曰。
彼能赋之。子能演之
非文锋之破镝。何以解乎偫疑。
客乃酣然自得。由然而退也。
弘忍像赞 宋 · 杨杰
 押词韵第四部
人孰无父,祖独有母。
其母为谁,周氏季女。
浊港滔滔入大江,门前依旧长安宋惠洪《林间录》卷上)
题海日楼图 清末至民国 · 陈曾寿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侍坐楼中每泫然,弥天孤疢渺秋烟。
犹闻大满围裟语,忽隔威音亿劫前。
莽荡横流真到海,凄迷残夜尚如年。
北征今后从谁别,少主惭牵数世缘。
明州雪窦山资圣寺第六祖明觉大师塔铭治平二年二月 宋 · 吕夏卿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七、明觉禅师语录、《延祐四明志》卷一七、《四明图经》卷一一、《雪窦寺志》卷六
夫真空不空,是有无證;
寂灭不灭,是往来相。
佛以权实一法,开顿渐之径,使随器而趋之,有不离道场得大智慧,有难行苦行为人天业。
日月为明矣,而盲者不见睫毛;
舟枻可济矣,而溺者沦于波浪。
人之未有恶明而忘济者,其心一也,其途异矣。
昆蚑之性,群行食啄,倦则息,触则避,求所以安乐,不待教而能也。
人之于贵贱贫富寿夭得丧,不知自然之分,爱恶悲欣,廉贫静躁,纠缠桎梏,无所解脱。
昼劳形骸,夜动梦寝,至于老死,且不知息。
彼昆蚑知所以安乐,人顾不能也。
佛之教人,推性命之际,以极天地之外,乃至观身如掌中物。
传付法宝,不寓文字,是谓禅那。
山岳之大,有时而泐,金石之刚,有时而刓,形器之用也。
我则异于是,无去无住,无取无离,不见于内,不见于外,不见中间。
自利义也,利他仁也。
是谓涅槃妙心诸佛法印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
佛以授摩诃迦叶,传僧伽梨衣,以待补处出世,为成道之符。
自是衣法相传,二十有七世香。
至王子初入中国,谥曰圆觉
圆觉传大祖大祖传鉴智,鉴智传大医,大医传大满大满传大鉴,大鉴藏衣传法而已,大慧继之,大寂承之,其后皆以所居称。
若天皇、龙潭、德山,雪峰、云门、香林、智门,其世次也。
禅师讳重显字隐之,大寂九世之孙,智门之法嗣也。
俗姓李氏,母文氏,以太平兴国五年四月八日生大师遂州
始生瞑目若寐,三日既浴,乃豁然而寤,屏去荤血,不习戏弄。
七岁,有僧过其门,挽持袈裟,喜不自胜。
闻梵呗之声,辄泣下。
父母问其故,恳请出家。
父母执不可,师不食者累日。
咸平中终父母丧,诣益州普安院仁铣师,落发为弟子。
大慈寺僧元莹,讲《定慧圆觉疏》,师执卷质问大义。
至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沈,伺夜入室请益,往复数四,莹不能屈。
乃拱手称谢曰:「子非滞教者,吾闻南方有得诸佛清净法眼者,子其从之,彼待子之求也久矣」。
师于是东出襄阳,至石门聪禅师之席。
居三岁,机缘不谐,聪谕之曰:「此事非思量分别所解。
随州智门祚禅师,子之师也」。
师乃徙锡而诣之,一夕问祚曰:「古人不起一念,云何有过」?
祚招师前席,师摄衣趋进,祚以拂子击之,师未晓其旨,祚曰:「解么」?
师拟答次,祚又击之,师由是顿悟。
寻往庐山林禅师道场,问之曰:「法尔不尔,云何指南」?
林曰:「只为法尔不尔」。
师遂拂衣而退,众皆股栗。
有毁于林者,林谕众曰:「此如来广大三昧也,非汝等辈以取舍心可了别也」。
师辞往池州景德寺首座,为众解肇法师《般若论》。
知州曾公会以果子抵于地曰:「古人云,不离当处常湛然,即今在何许」?
师指景德长老曰:「只此长老亦不知落处」。
曾公云:「上座知也,不得无过」。
师曰:「明眼人难瞒」。
师南游杭州,住持苏州洞庭翠峰,嗣智门也。
未几,曾公出守明州,手疏请师住持雪窦资圣。
苏人固留不可,师曰:「出家人止如孤鹤翘,去若片云过顶,何彼此之有」?
雪窦本智觉禅师道场,智觉雪峰五世孙,备传琛,琛传益,益传韶,而寿继之,智觉其号也。
一法同源,而地有盈虚,师之至犹家焉。
决潢污,变清泚,掖躄偃,争迅驰,州邦远近,辐辏座下。
驸马都尉和文李公表锡紫方袍,侍中贾公又奏加明觉之号。
师住持三十一载,度僧七十八人。
先是,门弟子建寿塔于寺之西南五百馀步,一日命侍者洒扫塔亭,行至山椒,历览久之,曰:「自今过此,何日复至」?
左右皆大惊。
众迎师还,师坚指塔所,众皆号泣。
随至塔前,或曰:「师无颂辞世耶」?
师曰:「吾平生患语之多矣」。
翌日出杖屦衣盂,散遗其徒。
有问疾者,留食,殷勤与之约曰:「七月七日复来相见。
其夜盥浴整衣,侧卧而灭。
时皇祐四年六月十日,俗寿七十三,僧腊五十
七月初六日入塔,如师之约。
呜呼,师得妙用善机,不敢诸法,能知去来、达性命。
故方是时升堂皇、游墙藩者,悟性相体空,顿息万缘,为大乘法器,曰义怀、在和,凡百五十人,传其法于天下。
彼遮护意根,网绊初心,背觉合尘,逐念流徙,得少为多,妄立知见,虽三诣投子,九陟洞山,师亦援手濡足,而无以救之。
是犹孔子之有宰我孟子之有盆成括,非其师之过也。
自师出世,门人惟益、文轸、圆应、文政、远尘、允诚、子环,相与裒记提唱语句诗颂,为《洞庭语录》、《雪窦开堂录》、《瀑泉集》、《祖英集》、《颂古集》、《拈古集》、《雪窦后录》,凡七集。
师患语之多,而其徒怆然犹以为编捃有遗,盖利他之谓也。
余得其书而读之,二十馀年,虽瞻仰高行,而录利所縻,无由亲近。
使得稽首避席,沾彼法雨,觉悟尘劳,庶几可教者,今蔑如之何。
师辞世十有三年,碑表未立,馀杭僧惠思撰《行业录》,与其徒元圭、觉济大师悟朋继踵,褒文请铭。
跂慕之心,重之以门人之请之勤,抑有待耶?
愚公叩壤以移山,虽不量力,其诚则至矣。
谨焚香再拜,系之以铭曰:
噫惷愚,背本源。
一念,生二根。
胜与劣,驷马奔。
嗜所得,自诈谖。
失大道,南北辕。
艾至老,愉朝昏。
正遍觉,人天尊。
迷者挽,溺者掀。
朝暾出,彗霾云。
渴得浆,寒得薪。
悟报化,知非真。
趣安隐,摆客尘。
王叔生,广佛事。
破六宗,应弹指。
法来东,非会际。
信衣传,只履逝。
五山真法器。
立积雪,殊其臂。
忍非忍,得法髓。
债必偿,有裔嗣。
皖公潜,佛日翳。
翩南游,立如椔。
乞解脱,彊哉慧。
攘蜂虿,神兵卫。
破头峰,众云从。
横六气,酾二宗。
教任意,任懒融。
黄梅儿,陌上童。
阙七相,了诸空。
圣服劳,杵臼佣。
和心偈,掊争锋。
夜南骛,怀是逢。
帝稽首,晞下风。
舟复新,叶归丛。
有道得,无心通。
世有承,四众依。
灯相绩,埙应篪。
师异禀,自孩提。
斥腴隽,蹈圣梯。
慈固挋,不得施。
恭孝,终苴缞。
铣落发,莹质疑。
汉之东,得我师。
抉盲瞆,柞荒菑。
昔无有,今委蛇。
遇沾洽,发萌荑。
淫蛙鸣,钟未簴。
鱼目藏,明珠吐。
岿二山,下担负。
来万里,足茧踽。
訇春雷,披蛰户。
辩缚解,诀去住。
沃醍醐,𣂏甘露。
百五十,胄蕃庑。
穷车辙,诵句语。
瞻骨肉,轴绘素。
远胡越,近杖屦。
捐粗相,悉开悟。
山茀郁,泉咿幽。
虎迹交,鼪猱啾。
塔门閟,樛。
天南垂,海彪彪。
囊破褐,笈单裯。
来环绕,五体投。
名彊身,禄饱喉。
狃怨憎,甘鲍鱐。
睨真乘,等赘疣。
庆我生,辩蕃莸。
蕲诱掖,邈无由,瑑坚石,摅忧。
治平二年乙巳岁二月五日
因病不预纂修之徵用呈馆中诸公 明 · 沈周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纂局冠裳济济然,白头多病后诸贤。
圣功大满先皇纪,庶政分参列国编。
老颖何能出毛遂,后堂今合让彭宣
夜来梦秉江淹,犹在鸾停鹄𥩳边。
初唐 · 神秀
 押灰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嘉庆广东通志》三二八《释老传》引《指月录》)
按:五祖弘忍一日会众传法弟子,神秀呈偈出于壁间。
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715年 唐 · 张说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一 创作地点:湖南省岳阳市
撰夫总四大者。成乎身矣。立万始者。主乎心矣。身是虚哉。即身见空。始同妙用。心非实也。观心若幻。乃等真如。名数入焉妙本乖。言说出焉真宗隐。故如来有意传要道。力持至德。万劫而遥付法印。一念而顿受佛身。谁其宏之。实大通禅师其人也。禅师尊称大通讳神秀本姓李陈留尉氏人也。心洞九漏。悬解先觉。身长八尺。秀眉大耳。应王伯之象。合圣贤之度。少为诸生。游问江表。老庄元旨。书易大义。三乘经论。四分律仪。说通训诂。音参吴晋。烂乎如袭孔翠。玲然如振金玉。既而独鉴潜发。多闻旁施。逮知天命之年。自拔人閒之世。企闻蕲州忍禅师。禅门之法允也。自菩提达磨天竺东来。以法传惠可。惠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宏。继明重迹。相承五光。乃不远遐阻。翻飞谒诣。虚受与沃心悬会。高悟与真乘同彻。尽捐妄识。湛见本心。住寂灭境。行无是处。有师而成。即燃灯佛所。无依而说。是空王法门。服勤六年。不舍昼夜。大师叹曰。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命之洗足。引之并坐。于是涕辞而去。退藏于密。仪凤中。始隶玉泉。名在僧录。寺东七里。地坦山雄。目之曰。此正楞伽孤峰。度门兰若。荫藉草。吾将老焉。云从龙。风从虎。大道出。贤人睹。岐阳之地。就者成都华阴之山。学来如市。未云多也。后进得以拂三有。超四禅。升堂七十。味道三千。不是过也。尔其开法大略。则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其入也品均凡圣。其到也行无前后。趣定之前。万缘尽闭。发慧之后。一切皆如。持奉楞伽。近为心要。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久视年中。禅师春秋高矣。诏请而来。趺坐觐君。肩舆上殿。屈万乘而稽首。洒九重而宴居。传圣道者不北面。有盛德者无臣礼。遂推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仰佛日之再中。庆优昙之一现。混处都邑。婉其秘旨。每帝王分座。后临席。鹓鹭四匝。龙象三绕。时炽炭待矿。故对默而心降。时诊饥投味。故告约而义领。一雨溥沾于众缘。万籁各吹于本分。非夫安住无畏。应变无方者。孰能焉尔乎。圣敬日崇。朝恩代积。当阳和会之所。置寺曰度门。尉氏先人之宅。置寺曰报恩。轼闾名乡。表德非拟。局厌諠辇。长怀虚壑。累乞还山。既听中驻久矣。衰惫无他患苦。魄散神全。形遗力谢。神龙二年二月二十八日夜中。顾命趺坐。泊如化灭。禅师武德八年乙酉受具于天宫。至是年丙午复终于此寺。盖僧腊八十矣。生于隋末。百有馀岁。未尝自言。故人莫审其数也。三界火心。四部冰背。榱崩梁坏。雷动雨泣。凡诸宝身。生是金口。故其丧也。如执亲焉。诏使吊哀。侯王归赗。三月二日。册谥大通。展饰终之义。礼也。时厥五日。假安阙塞。缓及葬之期。怀也。宸驾临诀至午桥。王公悲送至伊水。羽仪陈设至山龛。仲秋既望。还诏乃下。帝诺先许。冥遂宿心。太常卿鼓吹导引。城门郎护监丧葬。是日。天子出龙门泫金衬。登高停跸。目尽回舆。自伊及江。扶道哀候。幡花百辇。香云千里。维十月哉生魄明。即旧居后冈安神起塔。国钱严饰。赐逾百万。巨钟是先帝所铸。偫经是后皇所锡。金榜御题。华幡内造。塔寺尊重。远称标绝。初禅师形解东洛。相见南荆。白雾积晦于禅山。素莲寄生于坐树。则双林变色。泗水逆流。至人违代。同符异感。百日卒哭也。在龙华寺设大会。八千人度二七人。二祥练缟也。咸就西明道场。数如前会。万回菩萨乞施后宫。宝衣盈箱。珍价敌国。亲举宠费。侑供巡香。其广福博因。存没如此。日月逾迈。荣落相推。于戏。法子永恋宗极。痛慈舟之遽失。恨涌塔之迟开。石城之叹也不孤。庐山之碑焉可作。窃比夫子贡之论夫子也。生于天地。不知天地之高厚。饮于江海。不知江海之广深。强名无迹。以慰其心。铭曰。
额珠内隐,匪指莫效。
心镜外尘,匪磨莫照。
海藏安静,风识牵乐。
不入度门,孰探元要。
倬哉禅伯,独立天下。
功收密诣,解却名假。
诣无所得,解亦都舍。
月影空如,现于悟者。
无量善众,为父为师。
露清热恼,光射昏疑。
冀将住世,万寿无期。
柰何过隙,一朝去之。
嗟我门人,忧心断续。
进忆瞻仰,退思付嘱。
尽不离定,空非灭觉。
念兹在兹,敢告无学。
六祖能禅师碑铭 盛唐 · 王维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七
无有可舍。
是达有源。
无空可住。
是知空本。
离寂非动。
乘化用常。
在百法而无得。
周万物而不殆。
鼓枻海师。
不知菩提之行。
散花天女
变声闻之身。
知法本不生。
因心起见。
见无可取。
法则常如。
世之至人。
有證于此。
无漏不尽漏。
度有为非无为者。
其惟我曹溪禅师乎。
禅师俗姓卢氏
某郡某县人也。
名是虚假。
不生族姓之家。
法无中边。
不居华夏之地。
善习表于儿戏。
利根发于童心。
不私其身。
臭味于耕桑之侣。
苟适其道。
膻行于蛮貊之乡。
年若干。
黄梅忍大师
愿竭其力。
即安于井臼。
素刳其心。
获悟于稊稗
大师登座。
学众盈庭。
中有三乘之根。
共听一音之法。
禅师默然受教。
曾不起予。
退省其私。
回超无我
其有犹怀渴鹿之想。
尚求飞鸟之迹。
香饭未消。
弊衣仍覆。
皆曰升堂入室。
测海窥天。
谓得黄帝之珠。
堪受法王之印。
大师心知独得。
谦而不鸣。
天何言哉。
圣与仁岂敢。
子曰赐也。
吾与汝弗如。
临终。
遂密授以祖师袈裟。
而谓之曰。
物忌独贤。
人恶出已。
吾且死矣。
汝其行乎。
禅师遂怀宝迷邦。
销声异域。
众生为净土。
杂居止于编人
世事是度门。
混农商于劳侣。
如此积十六载。
南海印宗法师讲涅槃经。
禅师听于座下。
因问大义。
质以真乘。
既不能酬。
翻从请益。
乃叹曰。
化身菩萨。
在此色身。
肉眼凡夫。
愿开慧眼。
遂领其(一作徒)属。
尽诣禅居。
奉为挂衣。
亲自削发。
于是大兴法雨。
普洒客尘。
乃教人以曰。
忍者无生。
方得无我
始成于初发心。
以为教首。
至于定无所入。
慧无所依。
大身过于十方。
本觉超于三世。
根尘不灭。
非色灭空。
行愿无成。
即凡成圣。
举足下足。
长在道场。
是心是情。
同归性海。
商人告倦。
自息化城
穷子无疑。
直开宝藏。
其有不植德本。
难入顿门
妄系空花之狂。
曾非慧日之咎。
常叹曰。
七宝布施。
恒河沙
亿劫修行。
尽大地墨。
不如无为之运。
无碍之慈。
宏济四生。
大庇三有。
既而道德遍覆。
名声普闻。
泉馆卉服之人。
去圣历劫。
涂身穿耳之国。
航海穷年。
皆愿拭目于龙象之姿。
忘身于鲸鲵之口。
骈立于户外。
趺坐于床前。
林是栴檀。
更无杂树。
花惟薝葡。
不嗅馀香。
皆以实归。
多离妄执。
九重延想。
万里驰诚。
思布发以奉迎。
愿义手而作礼。
则天太后孝和皇帝并敕书劝谕。
徵赴京城
禅师子牟之心。
敢忘凤阙。
远公之足。
过虎溪
固以此辞。
竟不奉诏。
遂送百衲袈裟。
及钱帛等供养。
天王厚礼。
献玉衣于幻人。
女后宿因。
施金钱于化佛。
尚德贵物。
异代同符。
至某载月日。
忽谓门人曰。
吾将行矣。
俄而异香满室。
白虹属地。
饭食讫而敷坐。
沐浴毕而更衣。
弹指不留。
水流灯焰。
金身永谢。
薪尽火灭
山崩川竭。
鸟哭猿啼。
诸人唱言。
人无眼目。
列郡恸哭。
世且空虚。
某月日。
迁神于曹溪
安座于某所。
择吉祥之地。
不待青乌
变功德之林。
皆成白鹤。
呜呼。
大师至性淳一。
天姿贞素
百福成相。
众妙会心。
经行宴息。
皆在正受
谭笑语言。
曾无戏论。
五天重迹。
百越稽首。
修蛇雄虺。
毒螫之气销。
跳殳弯弓。
猜悍之风变。
畋渔悉罢。
蛊酖知非。
多绝膻腥。
效桑门之食。
悉弃罟网。
袭稻田之衣。
永惟浮图之法。
实助皇王之化。
弟子曰神会。
遇师于晚景。
闻道于中年。
广量出于凡心。
利智踰于宿学。
虽末后供。
乐最上乘。
先师所明。
有类献珠之愿(一作顾)
世人未识。
犹多抱玉之悲。
谓余知道。
以颂见托。
偈曰。
五蕴本空。
六尘非有。
众生倒计。
不知正受
莲花承足。
杨枝生肘。
苟离身心。
孰为休咎(其一)
至人达观。
与佛齐功。
无心舍有。
何处依空。
不著三界。
徒劳八风。
以兹利智。
遂与宗通(其二)
悯彼偏方。
不闻正法。
俯同恶类。
将兴善业。
教忍断嗔。
修慈舍猎。
世界一花。
祖宗六叶(其三)
大开宝藏。
明示衣珠。
本源常在。
妄辙遂殊。
过动不动。
离俱不俱。
吾道如是。
道岂在吾(其四)
道遍四生。
常依六趣。
有漏圣智。
无义章句。
六十二种。
一百八喻。
悉无所得。
应如是住(其五)
大唐蕲州龙兴寺故法现大禅师碑铭 盛唐 · 李适之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
古之圣人。乘时迭用。
赞神道。立人伦。
所以为理者也。理之为极。
故受之以无为。昔之真人。
归根去羡。探有物。
入无穷。所以为久者也。
久几乎息。故受之以实际。
于是大雄有作。大觉无边。
常乐常往。不生不灭。
鉴阿僧而示开辟。传法印而逾绳契。
映明月而小元珠。位轮王而卑五帝。
去圣日远。多门互出。
名数棼丝。言说滋蔓。
粤有绍兴法宝。超诣真宗
由密意而致清凉域。秉圆照而入空寂舍。
无闻无示。非穿非凿。
断诸委曲。直见本源。
其事业有如此者。我大师其人也。
禅师讳法现弋阳人
本名法显。避中宗讳。
于是改焉。即双峰忍禅师门人也。
俗姓宣氏。出自周宣王
盛于元魏代禅师仪表端严。
眉宇森秀。人相具足。
梵音清畅。乘运而应数。
随方而立表。以济南浮之人。
以嗣东山之业。初母在孕。
不喜荤辛。及诞之后。
每以沙上。戏为佛塔。
志学之岁。远方访道。
年十有九。爰就薙落。
始配住福田寺。其后以选。
更隶龙兴寺焉。后因捧盂上堂。
逢一神僧。颜赤如醉。
语师曰。汝可名法
因忽不见。年满受具。
遂以此名。年二十五。
次因寺事。差往鄱阳
所憩之家。皆同旧识。
或云宿昔梦师之来。仪服宛如所见。
设供养者。皆蒙诱掖。
阖门尽里。同发菩提心。
尔时鄱阳大旱。师为受戒二千馀人。
事毕天晶无云。其夜雨雪盈尺。
随缘利物。殊类齐感。
在舟则异鳞呈质。使渔者收纶。
登陆则困鹿求哀。而猎者束矢。
所过古寺废塔。虽独而止。
猛兽恶龙。山精木魅。
毒气生烟火。众魔成军阵。
坦若虚舟。莫能恼害。
永淳岁。有三婆罗门寄金银珠宝于师。
复置床箦。而归西域
其后有贼劫房。惟此诸宝独在。
出入三载。主乃东来。
各以还之。封缄如故。
母氏遣师。预修已墓。
寺前南岭。地为吉祥。
掘皆巨石。不可开动。
已经数日。师意弥专。
忽有一人。来诣掘所。
作礼既毕。出一编书与师。
遂云为师穿墓。观其用状。
殆非人功。信宿掘成。
不知所在。开其留书。
菩提达摩之论也。及筑坟傅土。
每夕有猛兽蹋迹如杵。倏然墓成。
经一十八年。母何氏。
寿八十有六。既耆而艾。
无疾而终。师庐于坟所。
遂经二载。形体臞瘠。
仅能识者。每有人潜献牛乳。
其味凝厚。众疑有异。
后加验问。莫知所从。
尝置碗佛前。乃成舍利。
旬日之后。碗中有声。
沃而涤之。金光浮出。
连珠成贯。色有似榴者。
其后渐多至百馀粒。他州造塔者。
皆来请之。分与而去。
夫其异应。不可思议。
乃菩提之示现者矣。大易云。
神道设教。然则至人无迹。
至化无名。万缘尽空。
一切不动。此皆善灵扶护。
相云为。因感而来。
无幽不兆。咸莫知其所以。
岂我师之意乎。徒观远众响臻。
偫疑景附。惟分请益。
波回山积。有迷有达。
或饥或渴。禅师发以希声之音。
现以随缘之相。如振风之过众窍。
似膏雨而成百谷。至有求明义学。
谈说人天。三论饮其辨才。
九部矜其理窟。及乎对询真赜。
不觉神醉大巫。舍筏靡旗。
废讲焚疏。因而退密。
专至摄心。有初地弟子左相兵部尚书李适之
往以先君佐蕲。瞻言归省。
因得礼尊仪于密座。委弱质于专门。
持心苦体。不舍昼夜。
寻遘私艰。重集于
无怙可恃。创钜衅穷。
负土坟傍。泣血庐次。
大师哀其劬顿。假以梯航。
引于煨烬之区。拔于冤毒之海。
其后皇图复禹。重构维城。
神龙之中。玺书再降。
朝请大夫。旋追赴京辇。
禅师遂敷宰官之义。强弟子以行。
虽间阔积年。而诲诱无远。
属有东信。至自蕲春
方承八年讳问。其说最后功德。
恨不亲闻付嘱。是用触绪悲凉。
复次使者言。师以开元八年六月初。
于本寺精舍结跏趺坐。积十三日
不更饮食。无复烦恼。
因禅不解。便入无馀。
春秋七十有八。是日物变异。
香气晦合。池水自黑。
林鸟皆悲。座前白莲枯卷。
堂后列柏凋瘁。四部雷动。
三界霔泣。或绝于地。
或诉于天。呜呼慈母。
弃穷子。一定以来。
全躯不坏。发长肤软。
红爪丹唇。经今二十年。
竟不敢迁闭。近日薄加香漆。
四众供养如生。故知不尽之明。
与劫代而相弊。应见之相。
岂坚林之可焚。徒徵梦幻之言。
莫见去来之迹。然则建之于常空有。
立之于不皦昧。难可以智知。
孰能以识识。住持强固。
永为宗极。以适之心存遗偈。
慈缘。髣髴矿铄。
依稀火传。摛其勿照之曜。
著以忘言之筌。敢申颂元德。
以昭播人天。其词曰。
皇矣能仁。宏宣妙觉。
彼上人者。是为禅族。
继体前圣。传灯后学。
舟梁爱河。掎拔情岳。
肇允光相。翻飞度门。
偈传心极。神授名尊。
霰零严戒。盗入重昏。
穷鱼脱泉。困兽还魂。
独绝人代。蒸在林野。
魔属不神。善缘来假。
乳似糜献。编同圯下。
度无量人。实无度者。
诸行圆满。庶类知归。
往虚来实。遇病为医。
大云澍雨。惠日扬辉。
事复无事。机反于机。
我于往昔。天方荐瘥。
彷徉推极。荼毒谓何。
孰承最上。密受居多。
未究深海。旋惊尺波。
变异潜惑。悲忧断绝。
皆发大怖。遍身见血。
深入静思。义开形闭。
当知恒住。敢告非灭。
六祖坛经序至和三年三月 北宋 · 郎简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八
按《唐书》曰,后魏之末,有僧号达磨者,本天竺国王之子。
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
自释迦文佛相传,有衣钵为记,以世相付受。
达磨赍衣钵,航海而来,至梁,诣武帝
帝问以有为之事,达磨不说。
乃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
以其法传慧可,可传僧璨传道信,信传弘忍惠能,而复出神秀。
于达磨,在中国为六世,故天下谓之《六祖法宝记》,盖六祖之所说其法也。
其法乃生灵之大本。
人焉,鬼神焉,万物焉,遂与其清明广大者,纷然而大异。
六祖悯此,乃谕人,欲人自求之,即其心而返道也。
然天下之言性命者多矣,若其言之之至详,理之之至当,推之之至悉,而释氏得之矣。
若其示之之至直,趋之之至径,證之之至亲,而六祖之于释氏又其得之也。
六祖于释氏教,可谓要乎至哉。
今天子开善阁记,谓以本性證乎了义者,未有舍六祖之道而有至于此者也。
是则六祖者,乃三界之慈父,诸佛之善嗣欤!
伟乎,惟至圣而知至道也。
六祖之说,余素敬之。
患其为俗所增损,而文字鄙俚繁杂,殆不可考。
沙门契嵩作《坛经赞》,因谓师曰:「若正之,吾为出财模印以广其传」。
更二载,果得曹溪古本校之,勒成三卷,璨然皆六祖之言,不复谬妄。
乃命工镂板,以集其胜事。
至和三年三月十九日序。
按:《坛经校释》附录,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版。
礼五祖大满禅师 北宋 · 释正觉
 押灰韵
黄梅果熟,白藕花开。
问唯佛性,种异凡胎。
衣传南岭人将去,松老西山我再来。
两借皮囊成底事,一壶风月湛无埃。
六代祖师画像赞(并引) 五祖大满禅师 北宋 · 释正觉
奇女之儿,双峰之嗣。
传衣世称乎妙龄,栽松我愧乎颓齿。
前后两身,古今一心。
孤鸾风舞玻璃镜,长鲸月辗珊瑚林。
钵盂狤獠人将去,几夜舂坊无碓音。
回波乐 其四十 唐 · 王梵志
 押药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料,并是天斟酌。
贮积拟孙儿,论时几许错。
死活并由天,贫富□□□。
(陈补「己」字)饿畏儿饥,从头少一杓(以上皆见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藏敦煌写卷,卷末题:「大历六年五月□日抄王梵志诗一百一十首,沙门弘忍写之记。」写卷前半不存。转录自《敦煌》第十二辑一九八七年出版刊陈庆浩《法忍抄本残卷王梵志诗初校》。所据为苏联藏列一四五六卷。另参项楚《列一四五六号王梵志诗残卷补校》。又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补遗》收七首残诗,任半塘先生敦煌歌辞总编》卷三录《回波乐》七首、《隐去来》二首,附收诗七首,今均取以参校。)
明水(以元化无宰至精感通为韵) 唐 · 贾棱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九十四
祭祀上洁。精诚克宣。
明水之为用。谅至诚以为先。
积阴以成。符嘉应于冥数。
以鉴而取。感无私于上元
将假以表敬。式彰乎告虔。
皎皎泛月。瀼瀼降天。
既禀气在阴。亦成形于夜。
有无虽系于恍惚。融结宁随于冬夏。
明者诚也。我则闇然而彰。
水惟信焉。吾非倏尔而化。
徒观其清霄雾敛。朗月轮孤。
鉴清荧而类镜。水滴沥而疑珠。
混金波而共洁。迷玉露而全无。
感而遂通。配阳燧之为火。
融而不涸。异寒冰之在壶。
彼既无情。此何有待。
始同方而合体。宁望远而功倍。
故能佐因心于霜露。均润下于江海。
有形有实。徒加以强名。
无臭无声。孰知其真宰
是以昭其俭。洁其意。
含水月之淳粹。修粢盛于丰备。
作元酒而礼崇。登清庙之诚贵。
嗤潢污之野荐。陋甘醴之莫致。
祀事孔明。其仪既精。
无眹而有。不为而成。
二气相临。本自蟾蜍之魄。
三危莫比。殊非沆瀣之英。
至道自元而兆。醴泉因地而生。
原夫月丽于天。水习乎坎。
物有时而出。故方诸而夜呈。
事有眹而因。故阴灵而下感。
大满若冲。其来不穷。
风尘莫染其真质。天地不隔其幽通。
况国家崇仪礿祀。荐敬旻穹。
方欲行古道。稽淳风。
客有赋明水之事。敢闻之于閟宫。
万夫长李侯西觐回作诗为贺 其二 金末元初 · 段成己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坐拥貔貅十万夫,雍容帷幄看投壶。
威风栗烈前无敌,胆气轮囷大满躯。
铜柱直期标百粤,连城潜觉失全吴。
江南公事行将毕,愿献扁舟范蠡图。
蔡家墓记 南宋 · 杜范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五三、嘉靖《太平县志》卷八、同治本《杜清献公集·补遗》
武学博士蔡公镐以才名气节被遇阜陵,余时方束发,以未之识也,而与其从弟江山征官禾同学。
武博没二十馀年,余登戊辰进士第,始克拜其像于堂,乃识其子新令淑兄弟。
淳祐二年余佥书宥府,禾之弟铅以供检《武经要略》为余属,因知蔡氏之事为详。
蔡本出于侍中谟,散居台、温、闽、建者不一族,今之散居于台者皆是族类。
而名午者,唐中和间自邑之来远乡赘于白山尹氏,因家焉,是为白山蔡氏始祖。
午死,葬灵伏山之原,午之子师路、师路之子邽、邽之子希实亦葬焉,故里人名之曰「蔡家墓」。
墓之侧有田百亩,以为赡茔,垂白之老、始齿之童,悉能指而言之。
冈阜复萦,林木蓊茂,阴阳家谓子孙实宜昌衍。
自午至武博盖十有二世矣。
武博之亡,蔡氏稍弱弗振。
里有陈姓者有其墓傍之山,并欲包其墓,蔡聚族讼之,不能胜。
其四世八冢虽岿然其中,榛荆蒙翳,蹊隘湮没,春秋祭享仅能穿堑而入。
陈未几而家废,山乃归何氏,蔡墓从而归之。
会何营他山,与前上虞尹赵安臣之山连壤,何欲成面势,即所买陈氏之山来易焉。
三面既成券,独此一面不肯割入赵,盖蔡家墓也。
新省仓门赵直温,安臣之季弟也,谓安臣曰:蔡氏槚松荒于陈久矣,天方厌陈,何乃强之而弗悟,此吾党所共愤也。
今何以易山来请,蔡氏将定之矣,其殆假手于我乎」?
安仁于是捐竹园数亩与何冢相直者以易之。
直温犯雪跨鞍,亲往分画,何意大满
安臣既得蔡墓,即以归之蔡,不责铢黍之偿。
其入墓之径素属安臣者,复以畀之,由山之麓至墓虚圹八冢长百倍。
呜呼,赵之德于蔡宏矣!
夫蔡氏始兴之祖之墓,湮于强邻,展转几年,为子若孙者其几,无以见其先于地下。
一旦晦斯显,窒斯通,岁时展省,衣冠云集如畴昔,赵之德于蔡宏矣!
昔夫子遇旧馆人之丧,脱骖以赙之,朋友死,无所归,于我殡。
安臣袭绪考亭,上溯洙泗,川渟岳峙,韡韡华鄂,绝俗之义,固其问学之馀功。
今也虽曰举蔡物而归之于蔡,其视脱骖、所谓于我殡者同一意也。
方陈之强也,何有于蔡,陈不一传,复还其旧,栽培倾覆之道彰彰若是,人犹不力于为善,何也?
余以是知蔡氏尚长,而安臣之德与之相终穷矣。
铅与其族以记余属,故叙颠末,使刻诸墓,以诏方来。
安臣名希悦,直温名希祀。
按:《赤城后集》卷一五,明刻本。
荆州画赞795年 中唐 · 吕温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九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中书令始兴献公。有唐之鲠亮臣也。开元二十年后。元宗春秋高矣。以太平自致。颇易天下。综覈稍怠。推纳寖广。君子小人。摩肩于朝。直声遂寝。邪气始胜。中兴之业衰焉。公于是以生人为身。社稷自任。抗危言而无所避。秉大节而不可夺。小必谏。大必诤。攀帝槛。历天阶。犯雷霆之威。不霁不止。日月之蚀。为公却明。虎而冠者。不敢猛视。偫贤倚赖。天下仰息。凛乎千载之望矣。不虞天将启幽蓟之祸。俾奸臣负乘。以速致戎。诈成谗胜。圣不能保。褫我公衮。寘于侯服。身虽远而谏愈切。道既塞而诚弥坚。忧而不怨。终老南国。于戏。功业见乎变。而其变有二。在否则通。在泰则穷。开元初。天子新出艰难。久愤荒政。乐与偫下励精致理。于是乎有否极之变。姚宋坐而乘之。举为时要。动中上急。天光照身。宇宙在手。势若舟楫相得。当洪流而鼓迅风。崇朝万里。不足怪也。开元末。天子倦于勤而安其安。高视穆清。霈然大满。于是乎有泰极之变。荆州起而扶之。举为时害。动咈上欲。日与谗党抗衡于交戟之中。势若微阳战阴。冲密云而吐丹气。歘耀而灭。又何难乎。所痛者。逢一时。事一圣。践其迹。执其柄。而有可有不可。有成有不成。况乎差池草茅。沈落光耀者。复何言哉。复何言哉。曹溪沙门灵澈。虽脱离世务。而犹好正直。得其图像。因以示予。睹而感之。乃作赞曰。
唐有栋臣,往矣其邈。
世传遗像,以觉后学。
德容恢异,天骨峻擢。
波澄东溟,日照太岳。
具瞻崇崇,起敬起忠。
貌与神会,凛然生风。
气蕴逆鳞,色形匪躬。
当时曲直,如在胸中。
鲲鳞初脱,激海以化。
羊角中颓,摩天而下。
无喜无愠,亦如此画。
呜呼为臣,儆尔夙夜
南岳陀和尚802年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八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
代宗时。有僧法照国师。乃言其师南岳大长老有异德。天子南向而礼焉。度其道不可徵。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场。用尊其位。公始居山西南岩石之下。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茹草木。其取衣类是。南极海裔。北自幽都来求厥道。或值之崖谷。羸形垢面。躬负薪槱。以为仆役而媟之。乃公也。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权。俾得以疾至。故示专念。书涂巷。刻溪谷。丕勤诱掖。以援于下。不求而道备。不言而物成。人皆负布帛。斩木石。委之岩户。不拒不营。祠宇既具。以洎于德宗。申诏褒立。是为弥陀寺。施之馀则与饿疾者。不尸其功。公始学成都唐公。次资川诜公。诜公学于东山忍公。皆有道。至荆州。进学玉泉真公。真公授公以衡山。俾为教魁。人从而化者以万计。初法照庐山。由正定趣安乐国。见蒙恶衣侍佛者。佛告曰。此衡山承远也。出而求之。肖焉。乃从而学。传教天下。由公之训。公为僧凡五十六年。其寿九十一。贞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终于寺。葬于寺之南冈。刻石于寺大门之右。铭曰。
一气回薄茫无穷。
其上无初下无终。
离而为合蔽而通。
始末或异今焉同。
虚无混冥道乃融。
圣袖无迹示教功。
公之率众峻以容。
公之立诚教其中。
服庇草木蔽穹隆。
仰攀俯取食以充。
形游无极交大雄。
天子稽首师顺风。
四方奔走云之从。
经始寻尺成灵宫。
始自蜀道至临洪。
咨谋往复穷真宗
弟子传教国师公。
化流万亿代所崇。
奉公寓形于南冈。
幼曰宏愿惟孝恭。
立之兹石书元踪。
大满禅师 南宋 · 释慧开
 押真韵
再出头来满面尘,那堪鼓舌与摇唇。
松枯石烂凭谁委,累及痴呆蹈碓人。
曹溪惠能入京御札 唐 · 中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七
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几之暇。
每究一乘。二师并推让。
云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
可就彼问。今遣内侍薛驰诏迎请。
愿师慈念。速赴上京